阅读历史 |

大明话事人 第676(1 / 2)

加入书签

废话也不多说了,你辞职吧,至于提督四夷馆这个差事,让我来兼领算了!」

齐世臣:「……」

林九元转身就看到了鸿胪寺卿何以尚,调侃道:

「你不是最担心晚节不保?也听我一句劝,现在辞职还勉强来得及。」

看着根据名单、一个一个点艹敌人的林泰来,众人想道,这才更像是他们认知里的九元真仙。

嚣张跋扈、咄咄逼人、简单直接、骑脸输出。

但本该虚弱的林泰来为什么忽然又恢复了本性?他又有什么底气了?

还是说,林泰来想在献俘典礼上搞事?

但只要稍微有脑子的人都能想明白,搞事绝对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皇帝对献俘典礼十分看重,可以说,献俘典礼就是为了满足皇帝虚荣而办的。

所以皇帝不会容许典礼上出现任何意外,不会容许任何人来破坏心情。

若是你林九元把献俘典礼当成了个人作秀大舞台,那就大错特错了。

林泰来正想当众演说几句时,礼部于尚书在前面招了招手,示意林泰来赶紧就位。

随即凯歌奏起,大典拉开了序幕。

「天子用虎臣,四夷皆辟易上将指挥归庙略,君王神武赐旌旗。

乘秋出武威,七见捷书飞……侍臣上寿歌朱鹭,诸将承恩拜锦衣。」

免费阅读。

------------

谁是奸臣?(求保底月票)

在秋日阳光下,万历皇帝身穿皮弁礼服,威风凛凛的站在午门的门楼也就是五凤楼。

听着下面数百乐舞生的高声齐颂,皇帝的胖脸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铙歌这种词就该与时俱进,如果还是「拳打陈友谅、脚踢张士诚」那一套,和他朱翊钧又有什么关系?

他便对左右太监说:「外臣总算用心了一次。」

作为皇帝,不可主动要求更改由自己祖宗传下、歌颂祖宗功业的礼乐,只能靠大臣自觉了。

东厂厂公孙暹如实奏道:「听说在一开始,主管乐舞生的太常寺还是坚持祖宗之制。

后来林泰来在文坛大会发起倡议,文坛人士联名向礼部,才得以更改铙歌。」

旁边其他太监说着好听话:「这就叫人心所向。」

随后万历皇帝就看到,讨逆监军林泰来站在城门下,一五一十的上表报捷。

万历皇帝心里又连连感慨,林泰来这样的人虽然行为出格,但也真是好用。

西海出了事,到场两个多月就两战两胜稳住了局面;宁夏镇叛乱后,一个月率先反攻,三个月就平定叛乱。

不知道古代的汉武帝看霍去病,是不是就这种感觉?

等林泰来念完了捷报后,就是文武百官称贺舞拜,山呼万岁。

对这个环节,万历皇帝没多大感觉。只要他愿意上朝,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场景。

后面就是献俘大典的高潮了,讨逆总兵官李如松以及数百名官军押着二十多名囚犯,出现在午门外小广场上。

其中有十几人是宁夏镇追随哱拜叛乱的叛将,包括哱拜之子哱承恩在内。

至于其余十来人,则是在西宁、甘浚山两战里所俘获的敌酋,稍微有点身份的那种,包括三娘子友情赞助的好几个。

虽然这次献俘大典是因为宁夏之战而举办,但为了场面更好看,林泰来便把之前西宁、甘肃两场大战俘获的虏酋一起塞进来了。

每名囚犯身罩红布,由十名官军看守押送。

被折磨了这么久,俘酋们都没什么精气神了,此刻只能垂头丧气的跪在午门外。

城门上的万历皇帝饶有兴趣的打量着这些被捕敌囚,甚至还想下去近距离观摩,但被左右阻拦住了。

「有林泰来在下面守着,还怕有危险?」万历皇帝问道。

掌印太监张诚竭力劝说:「皇爷乃万金之躯,趋近这些临死之俘酋极为不祥!」

既然不吉利,万历皇帝只好作罢。

此时在城门下,刑部尚书孙丕扬出列,一一列数众俘酋的罪状,并宣布刑罚。

「磔哱拜尸,戮哱承恩等叛将于市!

其余叛将亲属党羽,各论斩首戍遣!

被俘寇边虏酋皆斩,与哱承恩等一起传首于九边!」

刑部尚书孙丕扬宣布完毕后,便又向皇帝请示说:「合赴市曹行刑,请旨!」

万历皇帝金口玉言的下旨道:「拿去!」

左右站班大汉将军开始传声,二传四、四传八最后数百名大汉将军一起高喊「拿去!」

这声音回荡在宫墙之间,宛如轰雷,就算是站在宫外的御道上也能听到。

有心性软弱的叛将,被吓得瘫软在地。

刑部尚书孙丕扬带领官军,当场押送俘酋前往西市行刑。

最后万历皇帝颁布了《平定宁夏诏书》,今天的献俘大典就算结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