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我只给三日时间(1 / 3)

加入书签

乾元三十三年深秋,安莽大军冲破玉门关,势不可挡,七日连下曲郑、长陵、朝安三城。安莽铁骑、重步、僵魁、鬼僵大军气势如虹,军心凝一。姜离十二尊真气化形,压阵大军,本躯更穿梭虚空,一步千里,出现在三城城前,一人之力独杀三座中古宗门势力。巨邪、昂山、百刃,三座中古宗门势力二十九名古族顶级高手,尽被挫败。十一人当场殒落,重伤十八皆被镇压于城门之上,赤膊负荆,跪地叩首,受万民唾弃咒骂,以赎占城虐民之罪。铁骑铮铮,兵甲鲜亮,寒芒如海。朝安城外,一支支安莽大军整齐排列,秩序井然,行向城内。道路两旁,无数朝安百姓夹道欢迎,热泪盈泣,全部自发跪倒在道路两旁,默默注视着这支大周最具传奇色彩的安莽府军。心中庆幸感激,心绪激动昂扬。什么古族复苏,超然于世,什么今古蝼蚁,只能认命被无情宰割……那些占据城池的恶魔,所说之言全部是假。大周从来没有抛弃过他们,圣上更是一直惦念,否则怎会有安莽大军数千里驰援,斩杀恶魔,光复领土。此生为大周子民,何其幸也。唯有大周,才有安莽这般的强大军队,才有麒麟子、安莽王这般的传奇人物。大周,大周!“圣上万岁,安莽王千岁!”“大周昌隆,国运万年!”人群中,一名精壮男子满脸涨红、情绪激昂,忍不住高举右拳,仰天喝喊,抒发这些时日来,所遭受的痛苦屈辱。那些看似儒雅超然、一副古之装束、宽袍高冠的古族,实则比恶官恶霸还要残忍无道,说是恶魔都不为过。强制劳役、筑造宫殿楼宇,强征夺取全城金银宝物玉器,供其使用奢靡,摊派活祭人牲,以万人之血之魂之生气,复苏法器、阵旗……更有古族抢掠搜刮城中女子……看着那些被铁链捆锁,镇压跪地的古族,他恨不得生吞活剥!“大周昌隆,国运万年!”一声高呼,百姓响应,霎时间形成浩大激昂的声浪,将笼罩在朝安城上空的云层都震荡的起伏。“一群愚昧无知的蝼蚁,宗门联盟的报复很快就会到来的,小小周朝敢如此狂妄,那就直接灭掉!”城门上,五名百刃宗古族强者跪地俯首,其中一人听得城下的激昂声浪,却是不住冷笑,挣扎着扛着施加在身上的威压抬头,目光森寒的望向城下。但旋即一道森严气机自身侧投来,却令他心头一悸,汗毛竖立,连忙将头伏下,心中悚然。“不过是一具真气化形,怎么会拥有如此可怖的力量,阴阳生死血脉的确强大,可纵然在中古,也未见这种血脉的拥有者,有如此伟力!”刃无崖心中暗道。“安莽王,真神人也!”望安城墙上下,还站立着很多身披甲胄却双手空空的军士将领。他们并非安莽府兵,而是原本负责镇守望安城的将领。古族降临,他们无力抵抗,全都被古族镇压囚禁,直至姜离统帅安莽大军而来,攻城灭敌,方得解救。很多军士都目睹了安莽王碾压古族强者的场景,任何古族都不是安莽王一招之敌。此等神威当世罕见,就不知与武侯相比,谁更强一些。不过,无论是谁,都是大周的栋梁砥柱。想必武侯能来,也是一般铁血霸道,杀敌解困!……坚定信念同时在三城百姓、军士心中升起激荡,渐渐形成一种奇异的氛围与场域。旋即更牵引周围一切气机,生成一种神秘之气,向上升腾,向着盛京方向而去。随着这种气韵的生成,像是引动和触发了某种契机,无形场域向着四面八方扩散,不断有神秘之气诞生,飞入高空。“信念,气运?”百刃宗护法刃无崖面露异色,盯着云空上汇聚向着盛京方向运转流动的气机,有些不能置信。随后惊讶异色更转变为深深的担忧和忌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民心所向,信念树立,气运就会自四面八方向着周朝汇聚加强。承载气运,天地大道运转都会在冥冥之中有所偏向。很多危机都会在机缘巧合下化解,很多契机和机会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这对所有古族而言,都是一个噩耗。“鸣”城内城外,就在众目注视安莽大军徐徐入城之时,却有一道清明嘹亮的鸣叫穿破虚空,响彻起来。所有人闻声望去,就见一头赤色炎浪缭绕的大鸟穿破虚空,振翅啼鸣,巨大双翼卷荡起劲风呼啸,扬尘飞沙。却是一头形似九幽炎雀、活灵活现的虚影。炎雀虚影张口,吐出一道金色锦帛,锦帛展开,立时有光线自帛中投映出来,形成一个个蕴含威严、皇威的大字。“安莽王姜离听旨!”炎雀虚影也同时开口,“古族降临,九州动乱,大周四境沦陷,朕心甚忧,然国之大事岂能儿戏,仅凭一时之勇之气而胡乱行事?”炎雀之音落下,朝安城内外,瞬间寂静,落针可闻。无数朝安民众面面相觑,面露愕然之色,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原本以为炎雀虚影将临,带来的是对安莽王光复凉州疆土的赞许,以及对百万众百姓的安抚鼓励。可结果却是景皇的喝骂不悦?!而炎雀虚影的喝令依然继续:“国有法度,朝有策略,武侯已为朕定下国策,古族势大,不可力敌,只能以怀柔固缩之势,先保全盛京、中州稳固,再徐徐图之。“可而今,你贪功冒进,大军南下连灭三宗,岂不是向九州古族、宗门联盟宣战抗衡?一旦引来古族忌惮,宗门联盟齐兵压境,四洲如何抵挡?大周危矣、社稷危矣!”“姜离,朕命你立时撤军,回退至玉门关前,释放所有被囚古族强者,尽量示弱,挽回局面,切不可将事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