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法师 第1796章(1 / 3)
&esp;&esp;她压根不看,似乎她来这里的意义就是圈羊。
&esp;&esp;这里能看出赵念真有些独,有时候故意去挤兑她妹妹赵颂真。
&esp;&esp;赵正则指着一张照片说:“快看,这是爹拍的。”
&esp;&esp;赵颂真看着照片,好奇问:“二哥,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呀?”
&esp;&esp;照片中,一个小小的瘦骨嶙峋的孩子,背着个大大的篓子,手里拎着一根棍子,棍子撅地,有尘土被掀起。
&esp;&esp;赵正则不懂装懂:“颂真,他这是在捡蘑菇呢,咱们鹿岗镇的人去捡蘑菇就背着篓子。”
&esp;&esp;旁边站着个看着挺粗犷,但穿着西装的男人,他听了乐不可支。
&esp;&esp;他叫庄楚生,也是个摄影师。
&esp;&esp;他问赵正则:“你爹就是赵先生?”
&esp;&esp;“我爹是赵传薪。”
&esp;&esp;庄楚生笑了笑,叹为观止道:“赵先生的摄影造诣极高,这照片上的孩子,不是捡蘑菇,而是在捡牛粪。看见旁边的牦牛了吗?孩子手里的棍子头上有个小耙子,在西北地区,孩子背着大背篓,不容易弯腰,弯腰牛粪会掉出来,所以就用耙子勾着牛粪,甩到背篓里面,这需要一定技巧……”
&esp;&esp;这张照片,主体是孩子和背篓以及扬起的尘土,十分吸睛。
&esp;&esp;牦牛作为陪体,平衡构图。
&esp;&esp;背景是广阔而荒凉的高原,视野开阔,背景的简洁使得主体更加突出。
&esp;&esp;扬起的尘土,从画面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阴差阳错勾勒出照片的对角线构图。
&esp;&esp;孩子和牦牛,大致符合三分法构图原则,孩子在右侧三分之一处,牦牛位于左侧三分之一处。
&esp;&esp;阳光从照片左侧照射,扬起的尘土在这个光线角度下格外清晰,能清楚的感受到尘土的颗粒感,增强画面质感。
&esp;&esp;旁人拍摄的人物,许多脸上是麻木的。
&esp;&esp;而赵传薪的照片格格不入,明知道这地方不富裕,孩子也破衣烂衫,可却透着一股子宁静与祥和,生动而活泼。
&esp;&esp;赵正则不好意思的笑了,拱手说:“先生你真是厉害,受教了!”
&esp;&esp;赵念真见状,开始频频问赵正则问题,目的是不让赵正则搭理赵颂真。
&esp;&esp;尤其是,赵颂真每要开口,她就出言打断。
&esp;&esp;“二哥,你看这是啥?”
&esp;&esp;赵正则担心自己像刚才那样出丑,慎重道:“这应当是捡鸡蛋吧……”
&esp;&esp;照片从低位拍摄,一只凌空飞起的公鸡挺胸抬头张开翅膀。
&esp;&esp;后面是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许多人戴着大檐帽,嘴里叼着烟,肤色很深,汗流浃背的样子。
&esp;&esp;庄楚生又出现在他们背后:“这是在斗鸡,都是公鸡不会下蛋。如果我没猜错,拍摄地点应当是在墨西哥,墨西哥人尤好斗鸡。赵先生这张照片构图也……”
&esp;&esp;赵正则十分恼火。
&esp;&esp;怎么哪里都有你?
&esp;&esp;他正在俩妹妹面前充哥哥的面子,这人老在背后拆什么台?
&esp;&esp;他立刻牵着俩妹妹小手继续向前。
&esp;&esp;搞得庄楚生直挠头:夸你爹摄影技术牛逼,你咋还不乐意了?
&esp;&esp;赵传薪的照片太多了,五花八门,题材有江海河湖,有山川起伏,有各色动物,有万里长城,有今古建筑,还有——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美女。
&esp;&esp;前面所拍摄,皆为黑白照。后面拍摄,皆为彩色照,像素更高。
&esp;&esp;从照片质量,就能看出科技之变迁。
&esp;&esp;庄楚生走着走着,看见另一个人在一张照片面前驻足抱臂思考。
&esp;&esp;这也是赵传薪的摄影作品。
&esp;&esp;“老兄,赵先生大作一出,技惊四座,对吗?”庄楚生苦笑说。
&esp;&esp;那人转头,笑了笑:“在下吕颐寿,字天洲,幸会。”
&esp;&esp;两人互通名姓,得知彼此都是摄影师,兴趣相投,很快聊了起来。
&esp;&esp;赵传薪的这张照片,拍摄的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画面,双方士兵面色狰狞,前赴后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