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八十章适可而止一(5 / 6)

加入书签

,将步兵大队合围起来。正忙着收拢部队,火炮已经牵引上马匹,部署还没有来得及调整的旅团师这一顿猛打,打的晕头转向。一边徒劳的还击,一边手忙脚乱的向登封一线溃退。而此时按照野副昌德命令,断后的独立步兵第大队还在与集中全部残存兵力发起反击的何鸣缠战根本无法撤下来担任掩护。下令撤退之后的野副昌德的还没有来得及挪动自己的pi股,201师的攻击部队就已经打了过来。野副昌德的撤退在猛烈的打击之下,变成了溃退。也许在东北与抗联打交道的时候养成的习惯,见势不妙的野副昌德很不讲究的在留下休久间戚一少将断后收容部队之后。而他自己则带头开溜,首先跑的无影无踪。尽管休久间戚一少将想尽办法收容部队,但是此时久战之后,已经异常疲惫的部队早就已经没有恋战之心。在20师部队的猛烈冲击之下,一路溃退,连那个重炮中队的2门150毫米加农炮顾及不少,丢下了。高龙一线日军溃退的如此之快,到是大出刘家辉的意料。十个小时的攻击,旅团虽然没有能最终突破高龙一线的防御,但是也不应该在师的攻击之下败的如此之快。等接到此时已经进入高龙的史大辉通过询问高龙仅剩的十几个重伤员之后,转过来的这十个小时的战况,刘家辉才知道,司徒浩在这几个小时的战斗中,虽然以几乎全军覆灭为代价,拖住了日军的攻势。但是也将高龙一线的日军两个大队的战斗力消耗干净。据20师的战报上看,他们仅在高龙以东一处洼地中就发现了五百多具,被砍下一支手,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火莽的日军尸体。另外还在日军停尸远的地方俘虏的日军一个野战医院,俘虏了日军在溃退的时候,来不及携带的伤兵六百多人。按照仅现在发现的尸体和俘虏的伤兵数字来看,在20师发起反击的时候,高龙一线的日军两个大队,可以说已经伤亡过半。这一仗,刘家辉可以说赢定了。b虽然战局最终的结局是按照刘家辉的预测来的,但是司徒浩的阵亡,却让刘家辉一点的喜悦也没有。对于司徒浩,刘家辉伤心。尽管回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苦仗刘家辉都经历过,已经见惯了生死。但是两个人的阵亡,却让刘家辉最难过,一个是集团军自西组建以来阵亡的最高级军官,关志刚的阵亡,一个就是司徒浩这个心腹爱将。关志刚的阵亡,刘家辉与其说是心疼不如说是惋惜,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在前途大好的时候,却因为满足自己家乡父老的一点虚荣心而白白的牺牲掉。如果关志刚没有阵亡,现在的成就绝对不会在高海宽之下。b与关志刚不同,司徒浩自从被李有根选到刘家辉身边做贴身卫士之后,就一直跟在刘家辉身边。从一个警卫连连长一点点提升到现在的警卫团副团长兼一营长,始终在刘家辉身边工作,对刘家辉始终忠心耿耿。司徒浩在刘家辉身边这么多年,与刘家辉的感情相处的极深。刘家辉与其说将其当成部下,不如说当成了自己血肉相连的一个兄弟。司徒浩的阵亡,让刘家辉不仅感觉到伤心,心里更是空荡荡的。司徒浩的阵亡,可以说是与刘家辉自己的判断失误有大的关系,这更让他愧疚良久。如果不是自己的对师团的警惕,司徒浩也就不会以两个连去与日军两个大队作战。有时候,刘家辉甚至有些自责的在想,如果自己不坚持原有先歼灭110师团的作战计划!,那怕是在抽调一个营增援高龙,司徒浩也不会阵亡。b在接到司浩阵亡的消息的那一夜,刘家辉连晚饭都没有吃,而是坐在指挥部中默默的抽了整整一夜的烟。等司徒浩的尸体运到彭婆之后,刘家辉更是破例的亲自迎接,并亲手将司徒浩那几乎已经被机枪打烂的尸体清洗干净。虽然司徒浩的阵亡,让刘家辉异常难过,但是战局的发展却让他没有多少时间儿女情长。在高龙一线日军旅团主力被击溃不久,史大辉并没有就此打住,除了留下一个团配合寇店守军围歼想跑没有跑成,被合围的独立步兵第大队之外。自己则率领其余部队立即调头攻击被何鸣所部死死缠绕起来的团步兵大队。本来这个步兵大队在接到野副昌德立即撤回高龙为全军断后的命令之后,放弃与何鸣的对峙,想要撤回高龙。那里想到何鸣虽然因为兵力和火力虽然与得到大大加强的队相差悬殊,但是缠住他却没有什么问题。独立步兵第大队大队长小田二郎少佐集中炮火对着何鸣阵地猛轰,以掩护自己撤退的时候,已经接到刘家辉电报的何鸣立即感觉出来他要跑。虽然还不清楚20师的进度,但是知道如果将这个还比较完整的日军大队放回去,会师围歼高龙一线日军造成相当的麻烦,加重20师的负担。何鸣咬咬牙,集中手头上的所有的兵力对大队展开全线反击。何鸣的战术意图明显,就是自己这边打光了,也要把队以及配属的几个中队缠在这里。虽然他手头的兵力与大队相比,并不占据优势,在火力方面更是居于劣势。下定了决心的何鸣将手头的所有兵力全部投入到了进攻当中,自己更是一马当先。在集团军中没有给我冲这句话,只有跟我冲。何鸣带头领着手下的部队向大队发起猛功。何鸣的进攻让大队大队长小田二郎少佐感觉到相当的头疼,被史大辉打的焦头烂额的休久间戚一少将,一封接一封电报催促他调头撤回高龙一线,掩护全军撤退。但是眼前这个死缠滥打的家伙让他根本无法撤退。只要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